第(2/3)页 因为黄河日益浑浊,唐代的《元和郡县图志》首次将黄河作为固定名称使用。 到了我大明一朝后,黄河中的泥沙已经达到了历年之最。” 众人陷入沉思之中,对皇帝所说的事儿似乎有些明白,但又隔着一层纱布一般。 “抛开黄河、淮河等,我们再想想整个华夏历史上发生的山体崩塌和泥石流事件,具体多少朕不清楚,但我大明一朝记载的,每年都有那么三五十次。 朕说的还是大型的,一些小型的还未记载在县志之中,如果算上估计至少每年数百起之多。 而历史上最大的有六次,一是汉初甘肃舟曲一带山崩,唐贞元三年陕西长安附近终南山滑坡,埋没村落,贞元十九年,四川嶲州(西昌)山崩,压死百余人。 宋元符二年,陕西汉中,山裂,水涌出,坏民庐舍。 成化二十一年,云南东川,矿区暴雨后,山石崩坠,埋民居千余。 三是嘉靖三十五年,陕西华县大地震引发大规模滑坡,死亡约八十三万人。 造成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原由有很多,诸如岩土性质和地质构造的地质条件、坡度和坡向的地形地貌、降雨和河流侵蚀的水文作用、地震和火山等, 除此之外就是人为因素,诸如工程建设破坏、滥伐森林和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,地下采矿和露天采矿导致山体松动等等。 地质等自然因素我们无法控制,但人为因素总能控制吧。 如果你们去翻看子战国到大明一朝黄河变黄的规律就会发现,战国到西汉的农业开发是一个转折点,因为这个时期铁器普及、耕地扩张。 到了唐宋时期,人口快速增加,耕地压力增加,于是黄土高原大规模垦荒,森林砍伐加剧。 到了大明一朝,人口比之唐宋增加的不是一点半点,沿河两岸的垦荒再次加剧。 大量的垦荒和砍伐,让水土加剧流失,在大雨的冲击之下流入了黄河等河流,以及发生泥石流。 其二,大量的树木被砍伐,植被破坏除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频繁发生外,还有加剧了气候的变化,这个变化就是干旱少雨、地下水位下降。 例如丝绸之路,那些绿洲的消失和缩小,导致水位在快速的下降; 第(2/3)页